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

【發現咖啡之旅】咖啡生產區(轉載自人間服報20100915)

【發現咖啡之旅】咖啡生產區

  2010/9/15 | 作者:蘇彥彰 |






  當咖啡從伊斯蘭教世界堂堂正正地走進歐洲,與穆斯林一樣,信奉基督的歐洲人快速地迷上了咖啡,威尼斯、維也納、倫敦、巴黎等商業都市隨即飄出陣陣咖啡香。 歐洲的咖啡館,除了黑咖啡之外,更加入了牛奶,這個絕妙的喝法柔化了原來刺激濃烈的味道,讓咖啡迎合更多人的喜好。

當時經常人滿為患的咖啡館,只有男士得以出入,所以許多先生每天都待在咖啡館不回家,致使家庭主婦集體抗議,要求官衙關閉咖啡館、歸還她們的丈夫。然而,咖啡在短時間內已傳遍歐洲,且隨著殖民抵達美國、澳洲等地,變成西方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元素。



既然風靡整個歐洲,各國自然希望掌握咖啡的來源,進而在各殖民地廣種咖啡,中南美洲、印度、蘇門達臘、爪哇,舉凡能種植的地方都看得到咖啡樹,近來價格居高不下的台灣咖啡也是那個時候由荷蘭人所引進。



有趣的是,在咖啡史上最晚栽種咖啡的,竟然是發源地衣索比亞旁的肯亞,咖啡種籽繞了整個地球才抵達故鄉隔壁的高原國家,這或許是上帝的另一個玩笑吧!



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



咖 啡樹是茜草科的常綠灌木,葉片細長且對生,開白色的花,結鮮紅色的果實,小小一顆,又稱為「咖啡櫻桃」。咖啡櫻桃的果肉很薄,嘗起來甜甜的,而裡面那一對 橢圓形種籽就是咖啡豆。有時候這對種籽的其中一顆會發育得特別好,反而將另一半吃掉,剩下一顆圓圓的種籽,稱為圓豆(peaberry)。

有的豆商會將這種圓形小豆子特別挑出來,售價較普通豆高,味道卻不見得更好。另外一種被稱為「象豆」的大型咖啡豆,其體積甚至是一般豆子的兩倍,但是味道相當貧乏。

咖啡與所有其他植物一樣也有不同的品種,目前咖啡至少有六十六個品種,其中以阿拉比卡(Arabica)與羅布斯塔(Robusta)最重要。

阿 拉比卡種在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約65%,而羅布斯塔種約35%。阿拉比卡種產量低,需要許多的照顧,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較嚴苛;而羅布斯塔種則適應力強、 產量大、抗蟲害,但風味貧乏,帶有橡膠味,咖啡因含量較高,所以通常用來製造即溶咖啡或混入咖啡配方之中。風味不佳使羅布斯塔種無法在精品咖啡占一席之 地。

精品咖啡界將焦點放在阿拉比卡種,事實上,光從植物本身的結構來看,它就很特殊了,因為它有四十四條染色體,而其他咖啡只有二十二條,所以阿拉比卡種無法與其他種混種。如此大的基因差異,應該是阿拉比卡優秀的主要原因吧。

咖啡區帶



咖啡生長區域,大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,稱為「咖啡區帶」(coffee zone)。優良的阿拉比卡種植地海拔通常較高,亞熱帶區域在六○○至一二○○公尺之間,赤道地區則在一二○○至二一○○公尺,土質以火山灰為最佳,而且早上要曬得到太陽、午後要可以遮蔭。

要 符合這些條件的最佳方式,是將咖啡種在大樹底下,再不然就是種植區下午要能夠雲霧繚繞。後者必須先天環境,無法強求,前者卻很容易,只要保留種植區原來的 大樹即可!這種生長特性使咖啡種植兼顧經濟與環境,而不若一般農業開墾必須將整片樹林夷為平地,破壞環境生態,所以獲得許多機構的大力推行。



也 因此,即使都是阿拉比卡種,也會因為種植方式與區域不同而造成品質的差異,這就是為何阿拉比卡種雖占了全世界產量的65%,而真正的頂級精品咖啡卻寥寥可 數。舉例來說,巴西是全世界最大生產國,所種植的也多是阿拉比卡種,然而巴西的咖啡絕大部分都種在海拔甚低的平原上,品質自然無法與高海拔山區的相比。

所以,並不是標示「阿拉比卡」就代表好咖啡,真正的好咖啡是需要許多嚴苛條件來造就的。

(轉載自《咖啡賞味誌││

香醇修訂版》‧積木文化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